编者按:
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海南、湖南和湖北三省在种业发展创新上各具特点与优势,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海南日报与湖南日报、湖北日报联动,邀请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话“种业振兴”,畅谈合作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三亚崖州区南繁公共试验基地,收割机在收割成熟的杂交水稻。海南日报记者 武威 摄
海南>>>
“南繁硅谷”建设情况
近年来,海南积极推进南繁科研育种由季节性加代繁育向常年种子研发、由单纯育制种向种业全产业链、由分散科研向集群协同、由南繁事业向南繁事业与产业并举转变,国家“南繁硅谷”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亚、陵水、乐东26.8万亩国家南繁科研育种保护区已建成24.26万亩高标准农田,国家南繁生物育种专区一期工程已投入试运行。目前,已有93家南繁单位入驻三亚、陵水南繁配套服务区。加速整合种业创新平台,南繁科技城已建成或开工建设精准设计育种中心、南繁作物表型鉴定平台、三亚南繁科技众创中心等平台,总面积超过24万平方米,仪器设备2762台。
在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建设方面,月亮岛国家(三亚)隔检中心一期项目已完成主体施工。
同时,海南大力推动要素聚集,加速推进创新主体落地。中央编办批准的中国农业科学院南繁育种研究中心已在南繁科技城挂牌,中国农业大学三亚研究院、中国水科院海南创新院等16家地方法人机构落户。
全国政协委员谢京:打造“南繁硅谷”种业创新策源地
■ 海南日报特派记者 傅人意 邱江华
如何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进一步推进种业振兴?3月6日,住琼全国政协委员、省科技厅厅长谢京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强种质资源引进和保护,要充分发挥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作用,建立种质资源引进绿色通道,加强种质资源引进中转生物安全防控设施建设。同时,要加快组建种子国家实验室,打造“南繁硅谷”种业创新策源地;建立全国统一的种质资源数据库加快实现共享利用等。
谢京认为,目前虽然我国加大了种质资源收集和保护力度,进步很明显,但仍有差距。一是引进的种质资源不多,国际种质资源比例低。二是我国种质资源鉴定多分散在各科研院、高校等单位,利用率不高。三是全国统一的种质资源数据库尚待建立。四是高水平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亟待建立健全。通过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国内的市场优势,吸引国外优秀的品种资源集聚海南自贸港。
谢京建议,一是加大种质资源引进力度。充分发挥全球动植物种质资源引进中转基地作用,建立种质资源引进绿色通道,加强种质资源引进中转生物安全防控设施建设,探索加入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审议通过的《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加强与种质资源起源地及多样性富集国家的国际合作,加大国外种质资源惠益分享与引进力度。二是加快组建种子国家实验室。我国粮食安全基础仍不牢固,种业存在诸多“卡点”,加快组建种子国家实验室迫在眉睫。发挥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和海南自贸港的独特优势,建设种子国家实验室,打造“南繁硅谷”种业创新策源地,针对种质资源开展全基因组扫描分析,精准鉴定基因型等研究,建立种质资源的基因辞海,深度发掘关键基因和等位基因,为种业科技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提供根本保障。三是全国统一的种质资源数据库与资源检索平台。依托种子国家实验室,建立全国性种质资源数据保存分析查询平台,实现特色和优异资源多年多点表型以及基因型信息的存储、整合、分析和查询;完成种质资源性状和基因型数据输入、标准化和安全保存,整合多组学数据实现数据检索;通过组学分析技术集成提供标准化的数据分析服务,使种质资源数字化,做到种源的追溯,建立种子创新惠益共享机制,实现以技术的手段解决由于种质资源分散、碎片化的问题。
(海南日报北京3月7日电)
湖南>>>
2021年,湖南审定优质稻品种58个
参试品种中食味鉴评达二级以上的高档优质稻品种38个
全国人大代表吴金水:打造种业产学研联盟
■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晗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湖南代表团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提交6件集体建议,其中1件就是关于支持湖南牵头组建生物种业国家实验室的建议,聚焦提升我国生物种业核心竞争力。
3月4日,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围绕种业创新等内容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吴金水。长期从事土壤和农业环境治理方面的研究的吴金水,曾连续多年就农业领域的有关问题提出建议。
“湖南省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各大农业科研单位之间联系密切,创新网络坚实。”吴金水介绍,通过平台共建、项目合作和人才技术交流等方式,湖南种业科研机构和种业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国内外科研院校都建立了紧密联系并开展了深入合作,在海南等地建立了一批繁育基地,形成了具有强大影响力的国内国际种业科技协同创新网络。
近年来,包括湖南在内,已有多个省份明确提出或正在谋划创建国家种业实验室。
湖南对标国家实验室建设岳麓山实验室,以省政府名义印发实施《岳麓山实验室建设方案》,长沙总部集聚区建设全面启动。计划2022年至2025年投入100亿元,建设5大功能研究部、9大公共创新平台、15个品种创制中心、6个成果转化中心和一批科研试验基地,到2030年集聚3000人以上的高水平人才团队,打造国内顶尖、世界一流的生物育种科学研究、种源关键核心技术创新、重大战略品种培育、高水平种业创新人才聚集“四个高地”。
“产业集群搞上去了,种业集群才能做大做强。”吴金水表示,当前,湖南省可以借鉴华为等企业发展模式,打造产学研联盟,进一步发挥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作用,以农业产业集群促进种业集群发展。
(湖南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利飞 整理)
湖北>>>
2021年湖北完成第三次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任务
向国家提交资源3430份
在建良繁基地项目10个
全国人大代表沈艳芬:科技创新做强“中国芯”
■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杨宏斌
如何振兴种业,让种子装上更多“中国芯”?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恩施州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沈艳芬表示,种业振兴,源头在保种护种,基础在科技创新,关键在强企兴企。
种业作为农业的“芯片”,正成为新风口。沈艳芬认为,没有丰富的种质资源,种业创新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加快资源普查收集保护、健全完善资源保护体系,加大种质资源鉴定挖掘、开发利用,让资源动起来、用起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种业优势。
沈艳芬认为,种业振兴,基础在科技创新。种业的生命力在于原始创新。要结合我国农业产业重大品种实际需求,围绕重点品种、重点领域、重点环节,深化科企对接,加强种业基础与应用研究,抓紧启动农业生物育种重大项目,采取揭榜挂帅、部省联动等科研机制创新,做好农业种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构建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要推进种业全链条知识产权保护,推动现代种业“保、育、繁、推、管”全产业链发展。
沈艳芬认为,种业振兴,关键在强企兴企。要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研发能力、产业带动力、市场竞争力的种子行业“领头雁”,逐步形成领军阵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专业化平台企业协同发展的种业振兴企业集群,稳住制育供种基本盘。
此次全国两会上,沈艳芬代表湖北种业科技工作者呼吁支持洪山实验室争创生物种业国家实验室,通过“产学研用政”协同发力,使其更好地致力于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安全自主可控。
“借着政策东风,加速推进我国种业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种业发展大道将变得更宽,走得更远,‘中国碗’必将盛满‘中国粮’。”沈艳芬坚信。
(策划/彭青林 蔡潇)
责任编辑:章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