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博物馆,都是一座城市的文化发展史,
跟着我们的脚步带你云游海南省民族学、民俗学重要的研究基地——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共同探索博物馆的独特魅力。
一、海南省民族博物馆
海南省民族博物馆,位于五指山市泰翡路五号,始建于1981年秋,1986年10月1日开馆,占地面积52亩,展区面积3000平方米。
馆内分为海南民族历史文化陈列、海南民族纺织文化陈列、海南民族艺术陈列三个展馆,以考古挖掘、征集、收藏、研究和陈列海南民族文物为主,主要研究海南岛历史和黎、苗、回等民族的传统文化,是海南省民族学、民俗学重要的研究基地,也是海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是海南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博物馆馆藏文物
目前共有33000多件套,其中,一、二级文物750多件套,展出文物1300多件(套)。其收藏文物可分为历史、革命、宗教、民俗、工艺美术等五大类,以民俗文物和工艺美术类文物占数量最多。走进馆内迎面扑来的是浓郁的历史气息,放眼望去尽是展览的文物静静地矗立于橱窗中,仿佛诉说着历史背后的故事。
史前椰树化石
走近一看,这是一块对研究海南岛人类活动历史有着重要作用的椰树化石,不规则的形状也是引人注目的一个亮点,虽然不能直接证明这些人类活动与黎族祖先有关系,但是最起码证明这是一种渊源。
独木器具
顺着展馆橱窗看去,除了取火工具、泥片制陶,还能看到这些独木器具,这些器具象征着海南岛亮起了第一个农耕文明的火把。独木器具的出现,也说明了黎族祖先可以制作和使用工具,这桩桩件件都体现着海南农业文明发展的进步,对于研究海南农业文明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黎族龙被
黎族龙被作为博物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物,也被称为“崖州被”,被长188厘米,宽124厘米,图案为双凤朝阳麒麟,有着十分鲜明的艺术特征,这种艺术形式是黎锦所共有。龙被是黎族在纺、织、染、绣四大工艺过程中难度最大、文化品位最高、技术最高超的织锦工艺美术品,也是黎族进贡历代封建王朝的珍品之一。
树皮衣
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对象之一。它是由海南黎族先民用楮树等树皮经过繁琐的工序手工制成,主要分布在中南部黎族集聚区,包括三亚、五指山、东方等市县。树皮衣在人类学及文化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唐代珊瑚石墓碑
博物馆珍贵文物之一,墓碑宽46厘米,高56厘米,厚16厘米。以珊瑚石雕刻而成,珊瑚石墓碑上面有刻字、经文,这也是重要的民族文化元素。
据了解,坟墓一律坐北向南,多为竖状土坑墓穴,前后两端各竖一块珊瑚石墓碑,墓碑大小规格不一,有的高达63厘米,宽52厘米。碑有四种形制:火焰形、半圆形、三角形、山字形。
藤衣篓
编织工艺在黎族生产生活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藤衣篓也是黎族编织工艺代表性工艺品之一。藤衣篓一般作为女孩子结婚时的重要物品随同,如果离婚,男子必须归还藤衣篓。在女子去世时,会作为陪葬品一起下葬。
互动展厅
博物馆运用现代科技互动手段,分别打造了黎族汉族语言互译系统、虚拟换衣系统、虚拟竹木乐器体验系统和虚拟民族服饰制作系统。我们可以通过触屏的形式,选择虚拟的民族服饰,并根据自身身高体积自行调整,最后进行“换装”,并保存其照片。
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
博物馆也从单一的文物展示形式
逐步向多元化转变
而这些转变将成为
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如果你想要真正了解这座城市
那就来海南省民族博物馆看看吧
在这里
你可以透过一件件沾满时间尘土的文物
俯瞰历史并与之对话
责任编辑:蔡千岚